DIV CSS 佈局教程網

 DIV+CSS佈局教程網 >> 網頁腳本 >> WEB網站前端 >> 關於網頁技巧 >> 手機拍照社交產品Instagram的熱門精選
手機拍照社交產品Instagram的熱門精選
編輯:關於網頁技巧     

周末打算寫手機拍照社交,為查資料,仔細看了看Instagram(最近兩個月我的活躍度明顯降低),大吃一驚,和年初我還活躍那陣子相比變化極大,之前的論點幾乎全被推翻。

我之前的論點是這樣的:手機拍照社交產品存在兩個天然瓶頸。

第一個瓶頸是“信息”,即通過手機拍照傳遞出去的信息。在傳統渠道裡,常見情形是摸出手機給朋友看,邊看邊講,這是我家貓貓狗狗的相片,這是我去xxx玩的時候拍的相片——信息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來傳遞。否則就算你願意把手機丟給別人看,他也看不下去幾分鐘。相片中附帶的信息是很少很少的,佐以注釋才能讓對方理解拍攝情景。

第二個瓶頸是“主題”,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缺乏拍照的主題,更缺乏足以拍下來和他人分享的主題。就我對163相冊的觀察,最大的原創類目是家庭生活照,親友聚會照,旅游留念照,前者不宜公開,後者頻度低下。所謂生活隨拍,對於大部分人來其實無處可拍,無事可拍,即便隨手拍下來也不值一看,既沒有內容更缺乏美感。

基於這兩點,我的動態裡大部分相片是沒有注釋的,有的話也寥寥數語(為每張相片寫注釋確實很煩);同時好看的生活隨拍少之又少——並不是沒有,而是比例小頻度低。大部分真實好友的相片又難看又無聊。換句話說,正常情況下的手機拍照無法支撐動態流動與浏覽價值。Instagram的中堅用戶不是生活隨拍愛好者,而是典型的攝影愛好者;熱門相片不是生活隨拍,而是單反攝影。活躍用戶以浏覽快速流動的精美攝影作品為主,羼雜著看些真實好友的爛片子,如同主菜與配菜。

但似乎我已經被擲入故紙堆之中。

在過去,Instagram的熱門精選頁幾乎全是單反作品,周末連刷數十次,純正的攝影作品比例不超過1/4,大部分為低質量的生活隨拍。瞠目總結如下:

1、生活中隨手拍照,隨手分享的行為,正在快速成長,幾乎充滿了Instagram。反倒是過去的單反作品成為非主流。

2、隨手拍照的質量基本無提升,信息注釋也很少,和以前一樣,大部分又難看又無聊。

3、擁有較多關注者(500人以上)的用戶,不論相片質量多差,贊與評論數都相當高。再爛的相片也可能獲得幾十上百的互動數。他們占據了熱門精選頁的1/2強。

4、不論專業優質相片還是劣質生活隨拍,評論內容同樣口水,交流質量之低與過去毫無二致。

5、我曾經關注的,大約50名活躍的攝影愛好者,活躍度有明顯下降,大半已經消失。

6、熱門精選頁裡,大多數發圖用戶為年輕女性。

簡單來說,Instagram正在從初期的移動版Flickr,慢慢轉向相片版Twitter,甚至帶一點點51的氣質。生活隨拍的空洞與劣質不再成為障礙,用戶樂此不疲,很明顯受到了各種關系鏈(尤其是真實關系)的影響。從最近幾次版本更新來看,找不到用戶群突變的產品驅動力,似乎屬於社區自然演變。Instagram正在轉變為普通用戶的關系圈,但這種關系怎樣形成,怎樣維系,怎樣突破那兩個天然瓶頸,我還沒找到頭緒。其活躍用戶從追捧初期的攝影愛好者,轉為追捧和自己一樣的,樂於拍照並分享的生活隨拍者;從追求視覺上的美感,轉為追求特定人群的圈子認同感。社區更年輕化,更水,也更活躍(持久度還待觀察)。

由於我並不屬於新社區,目前還無法理解它的演變過程。攝影愛好者的生存環境並沒有太大惡化,粉絲更多,但被稀釋為少數民族,也失去了熱門精選頁這個營造攝影氣場的陣地,以至於找到彼此變得相當困難。最近一次升級中,Instagram在消息頁新增“關注好友的互動提醒”功能,幫助日趨龐大與成分復雜的用戶群發現同好。

看上去攝影作為最初的用戶導入手段,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我曾經認為國內的攝影水平與國外差距太大,以至於不適合照搬Instagram。黨在60年內,成功地將中國人的審美水平拉低到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包括文字的審美、視覺的審美、儀式的審美、道德的審美。舉國性的審美低能使國內攝影作品普遍缺乏感染力,多為小眾自娛自樂。這也是我一直不看好山寨版Instagram的原因。但在市場動態刷新後,是否能理解和迎合新生代的生活隨拍愛好者,就成為了一個新的契機。

不論走攝影路線,還是隨拍路線,關鍵點都在於怎樣定義自己的優質用戶與優質內容。怎樣拉攏優質用戶,怎樣突出優質內容,這些都由運營手段來決定。假如在Instagram基礎上做一點簡單的本地化調整,然後把產品往外一推,等著它自己發芽開花,則過於粗放。還需要運營來精耕田地。

最後講一點Path,在我看來,它更接近手機拍照社交的用戶模型。Instagram的用戶行為類似於對陌生人的展示,而不是純正的社交情景。當你的關注者中,陌生人(或關系疏遠的人)超過一定比例,比如30%,則會自動切換到展示情景,這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展示情景下的生活隨拍屬於“公開自我表達”的范疇,與傳統手機拍照的“記錄生活一角”存在著微妙的差異。

如果希望進入純正的社交情景,尤其通過增強相片私隱性來帶動更活躍、更親密的社交氛圍,則必須對用戶關系進行提純。“限制人數”是目前正在驗證、並寄予厚望的關系提純法,所以Google打算花1億美金收購Path!但Path創始人拒絕了!有人認為他瘋了!我卻佩服得很。手機拍照極易觸及生活隱私,也恰恰是這種私隱性賦予了社交行為特殊的活力。引導用戶信任Path,建立全新的網絡社交習慣,是萬萬急不來的。Path創始人多次強調這是一款“慢產品”——觸及隱私的信任感最難,最慢,得耐心培育社群關系與用戶認知。失去控制權就有可能打亂節奏,前功盡棄。

不過,國內的互聯網行業絕無耐心去養成一款慢產品,智能手機的滲透率更不足以支撐親密關系網的形成。還是忘掉Path吧,多看看85後都在用智能手機做什麼,拍什麼。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終究是他們的。美少女永遠代表了最強大的生產力!(觀Instagram熱門精選頁自拍女生數量猛增有感)

與此同時,如果由於整體氛圍的水化,以及長期以來極低的交流質量,導致Instagram攝影型用戶的流失(我訂閱的攝影類動態以前一天翻4-5頁,現在一天只翻1-2頁)。這又帶來了新的機遇,不知Flickr能不能一把抓住。

XML學習教程| jQuery入門知識| AJAX入門| Dreamweaver教程| Fireworks入門知識| SEO技巧| SEO優化集錦|
Copyright © DIV+CSS佈局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