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SS 佈局教程網

 DIV+CSS佈局教程網 >> 網頁腳本 >> WEB網站前端 >> 關於網頁技巧 >> 用戶研究方法:用戶訪談和調查問卷了解用戶
用戶研究方法:用戶訪談和調查問卷了解用戶
編輯:關於網頁技巧     

上回我們討論UE在團隊中的作用,有一點大家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用戶是所有體驗的基礎,如果用戶的要求沒被滿足,良好的體驗自然也無從說起。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了解用戶需求呢?

大家都知道可用性測試、調查問卷之類與用戶進行溝通的途徑,這些方法各有各的利弊,如果逐一分析的話,恐怕至少要分成三本書來寫。現在我們先把它們放在一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用戶的需求會通過什麼途徑來表達呢?

舉個小小的例子,某位小朋友餓了,他可能會說“我要吃點東西”,然後你就知道應該給他找點吃的;如果他什麼都不說,抓起某樣食物就狂吃,這很明顯——他餓了;要是他說“我想吃火鍋”,而你沒有火鍋只有饅頭呢?我們稍後再說明這個問題。

不過你至少可以看出,用戶的需求通過這樣三種形式來傳達——目標、行為、說法。

在這個例子中,用戶最根本的需求是饑餓(我們通常不需要了解用戶最根本的需求),目標是找東西吃下去,行為顯示了這個目標,他自己認為火鍋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這些資料提供給他適合的食物。這裡我們提供的是饅頭,小朋友看到饅頭的時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什麼也不說,抓過來就狂啃;另一種是一邊狂啃一邊生氣。第一種情況說明,你提供給他的選擇比他想象的更實用。同時說明:用戶所說的其實不一定就是他們真正的需求,行為才是最真實的。第二種情況說明,你對用戶的需求了解得不夠,需要再收集更多的數據,比如他愛吃米飯還是面食,喜歡甜還是辣等。

當然大多數研究比這個例子要復雜得多,但總的說來,我們除了要知道用戶有什麼行為,還必須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所以必須要將各種方法綜合起來使用,然後描述出一個完整的用戶形象。

用戶需求的組成就如下面這個圖形所示。為什麼“行為”占了一半的比重呢?我個人認為,受中國文化的含蓄和中庸哲學影響,國內用戶恐怕很少能真誠、准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應該在行為研究上有所偏重。

User’s needs

我們先不考慮如何分析數據,現在只需要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收集到這些數據呢?看下面這個圖:

User’s needs

正如你看到的,網站流量和日志文件,以及被大家交口稱贊的眼動實驗用於了解用戶做了什麼(行為),而用戶訪談和調查問卷用於了解用戶為什麼這麼做(目標和說法),情景調查、可用性測試和CRM統計則介於目標和行為之間。

首先說一下用戶訪談和調查問卷。

這兩者看起來很相似,都是提出一堆問題讓用戶來回答。但它們之間有個關鍵的差異:數量。用戶訪談是抽樣調查,數量少(每種類型的用戶不超過10個),而調查問卷則是一種大范圍內的普查。數量的不同決定了兩種方法的性質,一種是定性的研究方式,另一種則是定量的研究方式。不過它們用於發現用戶的觀點是非常有用的,你往往會在用戶的答復中,發現你之前根本就沒考慮過的新想法,這也許就會改變你的產品的思路。

兩者在運作的形式上也有所差異。用戶訪談的形式是一種更加隨意的談話方式,而且要注意盡量不要提“是非題”(即“是”或“否”的問題),讓用戶自由表達。你可以事先有一個大綱,但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在時間上也要保持一定的彈性,一般你會告訴用戶需要1個小時,不過要是遇上一個善談的用戶,滔滔不絕講1個半小時也是有可能的,你要做的,就是盡量別讓他跑得太遠:)。調查問卷則更嚴謹一點,不管是在網上還是線下進行的調查,大部分都應該是量級選擇題,我們通常看到的“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5分非常同意,0分完全不同意”,就屬於這種問題,用戶可以通過點擊和畫勾來回答。調查問卷同樣也要避免“是非題”,同時為了保證用戶不會因為耗時太長而放棄,最好自己測試一下答題時間,一般不能超過15分鐘(我回答過超過20分鐘的問題,不過那是幾個心理測試)。

這裡我只想強調一點,不管哪種方法,提問的技巧和問題的順序相當的重要。如果你在一開始就告訴用戶,你們准備開發幾個新功能,後面又問到用戶對現有產品的想法,這就是一種典型自我否定,勢必會影響到用戶對後一個問題的看法。我想這就是需要心理專家發揮作用的環節。挖掘人類心底的想法,從來都是一件斗智斗勇的事。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溝通過程更像是你和你身邊那個女孩相處的情形。你一直想弄明白她為什麼不高興,但是又不能直接問,因為你知道,她永遠不會直接回答。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長歎一聲“我要如何了解她?!”。可能她只是因為你沒有穿她送的那件襯衣而生氣,但她只會說:“你今天打扮得真沒品味。”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不跟你去任何公眾場合,目標就是⋯⋯你自己分析吧。

網站流量統計、日志文件用於了解用戶做了什麼,但通常不能解釋他們為什麼這麼做,與之相似的還有CRM數據。所以這三者最好是能和調查問卷結合起來使用。 把某個用戶的點擊流(clickstream)與他完成的調查問卷放到一起分析,你就能了解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當然,前提是您可以捕獲某個特定用戶的日志記錄,並在調查問卷中找到同一個人的回復。大部分的網頁裡都埋有統計程序的種子,作用和我們今天的主題一樣,只管盡可能多地收集數據。而在統計背後的數據挖掘,更是一場艱苦而長期的工作。

可用性測試和眼動實驗本質上相同的,它們的局限很明顯,只能用於發現已有產品的缺陷和障礙,而這同樣可以用其它途徑得到。所以在國內炒得沸沸揚揚的可用性測試,我個人認為對互聯網產品似乎並不能產生太大的影響。這一節就跳過。

情景調查很有意思,組合了用戶訪談和可用性測試兩者的方式。簡單說就是你跑到用戶那兒去,看看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下如何進行操作的,這樣你得到的數據就比在實驗室要真實得多,對於某些和環境有關的產品而言,進行實地考察是非常重要的。進行情景調查你可以突然襲擊(偷窺)或者提前和用戶說好。不過一般來講,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你能看到更多的東西,雖然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夠君子。調查一開始,你一邊觀察用戶的行為,一邊記下有疑問的地方,這算是改良版的可用性測試。等用戶完成他的日常工作,你就可以現身出來,邀請用戶進行一次簡短的訪問,把你剛才的疑問一一提出,這又是一次簡化版的用戶訪談。這個方法的風險就是用戶可能不願意,或者沒有時間接受你的采訪。

以上就是常用的一些用戶研究方法,有部分例子參考了我有史以來讀得最認真的一本書《The User is Always Right》(就像你的女朋友總是對的一樣),而“用戶總是對的”正是UCD(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所倡導並堅持的。

XML學習教程| jQuery入門知識| AJAX入門| Dreamweaver教程| Fireworks入門知識| SEO技巧| SEO優化集錦|
Copyright © DIV+CSS佈局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