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SS 佈局教程網

 DIV+CSS佈局教程網 >> 網頁腳本 >> WEB網站前端 >> 關於網頁技巧 >> 網站頻道編輯轉型PM的四個障礙
網站頻道編輯轉型PM的四個障礙
編輯:關於網頁技巧     

春節前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來信,一位網站頻道編輯,向我咨詢轉型PM的可行性。他問道:“你覺得做媒體和做產品,以前一樣麼?未來一樣麼?”並希望我為此寫一篇日志。

話題很有趣,我也樂意就此寫點什麼。遺憾的是,編輯轉產品的成功概率卻是不高的,就我的經驗來看,存在四個障礙。

1、傲慢
媒體工作需要捕捉閱讀的共性,即“大家都愛看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忽視用戶的個性化特征。由於閱讀的共性並不難掌握,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判斷上的主觀傾向,即“我推薦給你的就是好的”,對自己的構想過分自信而驗證不足,尤其輕視觀點不同的用戶聲音,覺得那是少數派,或是不智之言,不值得看重。

這種思維模式在產品工作中是非常危險的。媒體閱讀本身是一個輕交互的用戶行為,變數相對較少,重視感染力而不是個性化,但到了更復雜的應用情景,個性化的傾向會指數級增加。換句話說,當你自信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產品需求、產品習慣的時候,也有可能你才是不折不扣的少數派,必須通過專業的需求調研來驗證其結果。然而在媒體工作中,研究需求與競品的時間往往不超過5%,轉型後也積重難返。

我的許多媒體同行,不論是大人物,還是小職員,在談論產品的時候普遍存在這一問題。總想拿點什麼東西出來嚇用戶一跳。這還是做報道,做專題的思路,強調自己的洞察力和創造力。然而這些判斷並不是建立在市場分析之上的,既沒有豐富的數據支撐,更沒有大量的一手用戶案例論證,就是一拍腦袋,蹦個靈感出來。因為我了不起,我敏銳我深刻,所以我的見聞一定有代表性,想法一定比別人好。下意識裡排斥細致扎實的需求調研,覺得那是體力活,靠自己的頭腦就能見微知著,舉一反三。

2、邏輯
媒體有媒體的邏輯,產品有產品的邏輯,後者更接近技術邏輯。媒體邏輯往往強調,這個道理是講得通的,有說服力的;而產品邏輯則會考慮,這個設計會引發一系列什麼樣的後果。或者更形象點解釋,媒體邏輯是就事論事的邏輯,把這個觀點講圓,講通就可以了。產品邏輯卻重視牽一發而動全身,將觀點放到一整個產品生態環境中去,考慮和它關聯的數十個產品點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不同用戶情景引發的多個分支路徑。

兩種邏輯並無高下之分,只是轉來換去,殊為不易。從媒體轉產品工作的話,單單是理解每個產品生態環境中包含的無數產品點,就是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比起抓重點,抓共性的媒體工作,真是頭痛欲裂。

3、浪漫
好的媒體人都有點浪漫情結,這是好事,衍生出更多的創造力與激情。但把浪漫情懷帶到產品工作中去就變成了壞事。產品項目更接近工程項目,講究務實性,講究嚴密論證。可是人一浪漫起來啊,就容易自己感動自己,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

記得4年前,內容部門發起了一個超恐怖的產品項目,一聽就傻眼了,人Google都沒能做好。我含蓄地表達了對可行性的質疑,同僚淡然答道:“不要畏難,這個事情是很有價值的。”語氣類似於“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此後來來回回斷斷續續折騰了一年多,產品還是一點可用性都沒有,只好放棄。

同樣是4年前,一位媒體同僚跟我感慨說,咱們有幸生在這個互聯網勃起的大時代,天下英雄出我輩。四手相握,熱血沸騰。後來我轉型產品,他一直在做媒體,我們都折騰了不少產品項目,越浪漫的死得越慘。在不斷的挫折中才發現,缺乏實證態度,高呼革命口號的浪漫實乃一劑毒藥。你追求天翻地覆慨而慷麼?最後頭破血流創可貼。回憶起當初和他那一席對話,覺得自己荒唐得緊,淺薄得緊。

只是涉足產品領域一兩年,一直浪漫,浪漫至死的媒體人,我也見過。敗績累累仍癡心不改。有次打交道的時候我曾跟他講,你這構想,世界各國均無成功先例,並分析不能這麼做的種種原因。隨後得到回復,別人都做不出來,難道我也做不出來麼?

另有一些媒體同僚,常問我這個項目能不能做,那個項目能不能做。答,必死,並解釋各種原因。觀其臉色不悅。再往下談,他們並不能回擊我的觀點,只是傲然道,我們家大業大,難道就折騰不出來一點響動麼?

你們行,你們就上嘛。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不能預見執行中的關卡難點,而是用願景與勇氣去驅動的浪漫,哀哉。即便被捧上神壇的馬雲,在這個坑裡也摔過不少跟頭,一拍腦袋,高舉高打又慘淡收場的事兒何止十件。相比起極少數成功案例,這些失敗案例更值得分析,只是浪漫主義者不屑於去看罷了。BlingBling的市場傳奇在灼燒著他們。

4、懶散

用懶散作為小標題,有點過了,但姑且這麼叫。更准確的描述是,媒體人通常有智力上的優越感,並樂意做一些用智力來提高效率的事情。比如這事兒別人得做8小時,我3小時就完成了,又快又好,得意洋洋。

可惜產品工作中,不能用智力來提高效率的事情很多,又沒法分給別人,自己只做“激烈的腦力活動”。結果就容易挑肥揀瘦,回避“粗活”,最後事情只做一半,到處都是短板。方案既不嚴密可靠,實現上也是漏洞百出。

此外,產品工作的強度遠遠超過媒體工作,任務瑣碎,加班量大,習慣了“又快又好”的媒體人自然難以接受,也不適應繁瑣並且不停變動的任務編排——如同單線程與4線程之間的對比,難免手忙腳亂。尤其是8小時工作慣了的媒體主管,有幾個能吃下來這苦頭?

我自己做了5年多的媒體,又轉型產品3年,直到轉型的第二年,才算是真正轉了過去,很不容易。以上的四個障礙,前三點感同身受,也深受其苦。這未必是媒體人獨有的毛病,很多原生產品人也犯,但媒體人必定發作得特別厲害,治愈不易——我也不敢說已經完全糾正過來。故而同樣從媒體成功轉型產品的人鳳毛麟角,反倒從視覺或技術角色轉產品角色的成功率會高出許多。

即便如此,仍不斷有老同事問我,從媒體轉產品可以嗎?怎麼轉比較好?

我歎了口氣,告訴他們一些方法。

1、每天看20條以上的互聯網新聞,並訂閱三五個大更新量的互聯網博客,逐條細看一個月。隨後再訂閱二三十個博客,有選擇地精讀,常年堅持風雨無阻。

2、浏覽新聞一個月後,選擇一個自己主攻的細分產品類型,比如空間、微博、問答、點評、團購、LBS等等,找到該領域國內的一兩個領先者,國外的一兩個領先者,泡進去玩。必須以純粹的用戶角色去泡,去交很多朋友。

3、對於自己選擇的產品類型,建一張excel表格,找出十來個關注對象,把它們的產品點拆分開來,記錄你的研究心得與版本動態。每周更新一次。

這樣堅持做下來三個月,對於能不能轉產品,該怎麼轉,自己心裡大致也有個數了。哪有什麼良師,掌握好的自學方法才是王道。

XML學習教程| jQuery入門知識| AJAX入門| Dreamweaver教程| Fireworks入門知識| SEO技巧| SEO優化集錦|
Copyright © DIV+CSS佈局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