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SS 佈局教程網

 DIV+CSS佈局教程網 >> 網頁腳本 >> WEB網站前端 >> 關於網頁技巧 >> 漢字字體設計:漢字的氣場
漢字字體設計:漢字的氣場
編輯:關於網頁技巧     

漢字的氣場

厲向晨 (Digidea Lee)

俗話說字如其人,通過一個人寫的字所帶給我們的感覺,從中間接可以看出他的氣度、為人,這是不假的。而印刷字體也同樣,不同字體的區別並不僅僅是好看與不好看而已,從每一個細節都可以看出設計者的想法,而細節的改變,哪怕只是一個點的距離,也會影響整個字傳達出的氣場。

大多數人都認為日本的電腦字體比中國的好看,這其中很大程度是因為日本的很多字體更具靈性,而中國的則更注重形式。如果我們把幾種字體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很容易就能看出哪個比較呆板,哪個比較舒服一些。上圖中 AXIS 黑體就是最好的例子,這款字體正是以此作為設計的出發點,讓每個筆畫都以舒服的位置和尺寸出現,不去刻意想要追求一種怎樣的形式。這使整套字體最終所呈現出的樣子是自然和簡潔的,不做作也不誇張。

從左側依次為:蘭亭黑,AXIS 黑體,小塚黑體,森澤新黑,華康黑體,蒙納 MHei

在細節上糾纏正是字體設計工作的重點,因為這裡有太多同質化的東西,我們需要在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下制作出不同的具有差異性和特點的東西。當然這首先要排除所謂的“個性字體”或者說“藝術字體”,因為它們並不能被算作嚴謹的印刷字體(正文字體)。

將我的一段試驗作為一個例子來講一下仿宋體。雖然與黑體、宋體、楷體並列成為中文的四種基本印刷字體,但仿宋是其中使用最少的一個,這與現今仿宋字體糟糕的字形和質量有關。我們先來看一下最早的仿宋:

《尹文子》/《四部備要》中華書局聚珍倣宋版印

仿宋體最初是由丁輔之與丁善之兩兄弟於民國年間制成的,其名為“聚珍倣宋”,聚珍一詞是活字的意思。該字體以宋代刻本字體為基礎,並融入歐體書法的特點,使得字體風格剛柔並濟,具有人文特征,但不失硬朗。這是我之前根據中華書局所刊四部備要復原出的字體:

聚珍仿宋 by Digidea 2008

聚珍仿宋的每一個字都極具特征,中宮外放,張力非常強,使得整個字的強調性絲毫不亞於很粗的黑體。並且排在一起時也不會因此而讓整體效果打折扣,正相反整體效果非常一致。雖然具有明顯的傾斜,但字的重心仍舊很穩定。關於此小磯設計研究室有一個論點,大體是說這種不平行的傾斜可以讓文字從平面的 2D 層面躍升到 3D 層面,他將之稱為“垂直向上的立體飛翔力”。我個人覺得這種“飛翔力”可以增加版面的活躍度,使文字不過於死板,就像古代刻本或書法作品中經常使用一些異體字來調劑閱讀節奏一樣。

再反觀如今的仿宋,雖然從細節上可以看出的確保留了原始特征,但風格上已然完全退化了。聚珍仿宋的筆畫有明顯粗細變化,這樣雖然筆畫尖端處有圓角處理,但仍可以突出硬度,並增強字的醒目性。而現在的仿宋,筆畫粗細近似一致,尖端處幾乎均為銳角,理應圓滑的地方也被變直,想以此來突出所謂“硬”的感覺,就像每個筆畫都是用一個矩形變形而來的,實屬很低級的一種做法。並且整個字結構中規中矩,毫無出彩之處,顯得呆頭呆腦沒有靈氣。

左字:聚珍仿宋,右字:華文仿宋

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初的聚珍仿宋具有三種樣式:方、長和扁。在起初的一段時間中,方和長仿宋使用的頻率相當;而到了 50 年代以後,基本上只能看見長仿宋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毛澤東詩詞一類的書,大部分都是用長仿宋排版。而電腦中的仿宋字體,說長不長,說方不方,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其它缺點,使得這種字體字號小了顯得弱不禁風,字號大了又會暴露質量缺陷。與其說這是中文字體設計的一種倒退,倒不如說它根本就是一個劣質產品。可悲的是,幾乎現在所有的仿宋字體均屬於劣質產品。所以也難怪仿宋的使用率會這樣低了,而這又將導致廠商們不願在冷門字體上多下功夫,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過聚珍仿宋也並非能堪稱完美,畢竟它是鉛字時代的產物,部件與筆畫風格上存在一些個體差異。而且這個傾斜的特征放在橫排時也會反倒影響效果,使文字看上去不夠整齊。另外還有我國對舊字形使用的限制等。因此,我有過將仿宋加以完善的嘗試,成品如下:

新仿宋 by Digidea 2009

當時的目標旨在減小傾斜度,並加強仿宋的書法感,即人文特征,和統一筆畫風格與細節。但現在看來,仍舊有很多明顯的不足,或者說相比較之下可能還不如原版的聚珍仿宋:比如說“點”的內弧彎度太大導致筆畫過於窄小;尖銳部分太細;傾斜控制的不好使得不同字看起來不協調並且有些字像是被斜切了一下;中宮不夠舒展等等。不過也有一些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類似豎畫、豎勾、豎彎鉤的結尾處,應該處理的比其它字體要舒服。

此外,在同一時期,我也進行了另一項嘗試——將仿宋與楷體融合。

仿宋與楷體最大的不同在於結構:一個是為印刷而誕生的,因此每個字的結構很規范化;另一個則是源於手寫並經過千年的演變流傳至今,雖然後來也得以規范化,但結構上還是有相當程度保留了手寫的自由度。目前電腦中的楷體字體大多筆畫比較臃腫,無法很好的突出楷體原本的風骨,於是我想將仿宋的筆畫特征套在楷體的結構上,並注意了前次嘗試的失敗之處,同時讓筆畫粗細變化更加強烈,想借以此來讓筆畫帶有力道,表達出有一股氣在文字間流淌的感覺,就像瘦金書。

03 號書體 by Digidea 2009

這個設計很難說成功或者失敗,如果論體現楷體的風骨和力道,應該是做到了。但過大的粗細對比,同時也造成了字體在較小字號下會令人看起來眼花缭亂,並且也會使印刷出來的文字顯得斑斑駁駁。不過在大尺寸應用下,它的效果應該是可以的,所以這個取捨很難。與之類似的,一些英文字體也會在同字重下准備多個分別微調過細節的面向文本、標題等不同用途的子族。

為了研究從手寫體向印刷體的過渡,我開始關注老宋,因為這關系到如何正確處理印刷體和手寫體的關系,而老宋則是手寫體在印刷體化過程中的一個轉折點。我所說的老宋是指從宋代誕生,一直延續到清代的一種過渡形式宋體,它同時具有楷體與宋體的特征。

比較容易找到采用了這種字體的書便是康熙字典,雖然關於這部書充滿了爭議,但這並不影響從中欣賞文字的美。這是後來我所做成的康熙字典體,這個目前在網上有銷售:

「TypeLand 康熙字典體」by Digidea 2010

老宋體的美感很難以言語,這類似於一種穿越時空的感情……對不起,這不是作研究的態度。老宋的結構與現今宋體(新宋體)沒有太大區別,但有一個最明顯的不同是,老宋的橫豎粗細差異沒有新宋大,並且老宋的筆畫特征也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橫畫,老宋橫畫的起筆處是較粗的,而且整個筆畫也呈現出一個自然的弧度;豎畫起筆則是斜頓下來,這有些類似於英文中 Blackletter 類字體的特點。這些都是直接保留自楷體的特征並加以雕琢,與新宋體的差異非常明顯。

另外還有一個特點是,老宋的文字框架稍有特殊。框架與結構不同,結構是指文字內部各個部件和筆畫的組合方式,而框架則影響文字外圍的輪廓。我們一般設計字體時從理論上有兩個框:一個是字面框,文字(字面)包含在它之中,字面框的尺寸是根據字面的實際尺寸而變動的,也就是可以理解為一個緊緊包住字面的方框;另一個是字身框,它在字面框之外,目的是為了使文字四周留有一定空間使得排在一起時不會讓每個字擠在一起,如果用金屬字模作比喻的話也就是相當於金屬塊縱向放置時的橫截面。一般字體的字面是不會超過字面框的,而老宋則恰恰打破了這一規律。比如上面圖中,“康”字左邊一撇的末端,就超出了字面框之外,從直排的效果可以直觀看出,這一部分是位於行外的。

而類似這種撇的處理,在老宋中是一個普遍現象,也可以算作是它的一個特性。我想,這也就是老宋看起來具有靈性的原因之一。

XML學習教程| jQuery入門知識| AJAX入門| Dreamweaver教程| Fireworks入門知識| SEO技巧| SEO優化集錦|
Copyright © DIV+CSS佈局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