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SS 佈局教程網

 DIV+CSS佈局教程網 >> 網頁腳本 >> WEB網站前端 >> 關於網頁技巧 >> Kik的模式:探討國內的創業團隊在怎麼做
Kik的模式:探討國內的創業團隊在怎麼做
編輯:關於網頁技巧     

基於通訊錄的互動,在完成了電話、短信、彩信的基本功能之後,一直發展停止不前,傳統運營商一直在尋求能夠突破這些互動的延伸,然而智能手機性能的突破以及 3G 網絡的完善,創業企業們卻讓這種延伸得以延續,當 Kik 完美提升了短信互動體驗,WhatsApp 擴展互動的內容,我們還可以期待哪些互動與創意?我們就也嘗試著探討下國內的創業團隊又在怎麼做。

Kik  Messenger  自從 10 月 20 日 推出以來,短短 15 天內,用戶量突破 100 萬(目前已經突破 300 萬)。破記錄的速度讓其成為手機 app 中的明星。很多人第一反應想到的是沖擊了 Blackberry Messenger( BBM )的市場,以至於 Kik 被驅逐出 BlackBerry 的應用商店。 事實上在 Kik  之前一直有一個叫做 WhatsApp 的應用在 iPhone 上存在了有一年之久,雖小有名氣,但也是不溫不火。

自從國內關於 Kik 的模式被介紹進了中國,國內廠商以非常驚人的速度發布了各種信(個信、微信、友信),各種聊(米聊、速聊),盛大索性就直接叫 Kiki。 我不認為這些產品都是有了 Kik 以後才有這些山寨,這點對很多有創造力的小公司來說很不公平,至少國內一些應用無論在出現的時間上 還有在功能上都有貫徹了自己對產品的理解。相反大公司的出品山寨味更濃。

圖:以上時間均來自各官方報道。

我體驗了幾乎上述所有的軟件(以 iPhone 和 Android 的體驗為主)。Vimi 無法注冊完成,只能根據其官方博客的功能介紹以及截圖推斷。

本文主要對目前相關軟件的功能設計,以及設計思路進行比較,從產品完整性,可用性角度不做過多的分析,因為個人認為目前這些軟件都處於一個 demo 啟動的階段,後面的存在的變數都會非常大,大家都有非常大的空間去競爭,去完善,當然過程中也會有產品夭折。 Kik 和 WhatsApp 兩款應用,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也基本穩定。 米聊以及微信的由於有著最優秀的產品團隊的支撐,在上線以後基本可以流暢使用,也相對比較完善。而相比之下,其他小的團隊的產品,在目前這種快速布局競爭的環境中,研發方面感覺到吃力。 這對未來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團隊確實會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Kik 為什麼要比 WhatsApp 成功的細節比較

還是先從 Kik 說起, Kik 團隊對自己的產品定位於解決,目前運營商的短信服務的糟糕體驗,為用戶提供一個最還原現實面對面溝通的實現。它成功了!它做到了:

  1. 對每條信息發送以後做了最細膩的狀態反饋,滿足用戶心心理
  2. 實現了短信發送過程中加入了 real-time texting 功能
  3. 用戶可以非常方便的從通訊錄對象作為聊天對象來源,簡化了流程
  4. 整個聊天的體驗非常非常快,也非常純粹!
  5. it‘s free!

通過產品仔細比較,關於短信發送以後狀態實時反饋,是在 WhatsApp 的狀態反饋機制上作了進一步完善,在 UI 上做舒適的闡釋,體驗做的更快更流暢 。有趣的是 WhatsApp 一直可以實現 Kik 幾乎所有的功能,還有更多文件傳輸服務,但是 Kik 作為後來者卻明顯更成功! 這點非常讓人好奇,我覺得大家也可以一起討論下:

  1. Kik 叫 Kik Messenger,很直觀的告訴用戶這個是一個短信替代工具,而 WhatsApp 相比不是很明確定位。
  2. 兩者大體上的都主要以手機通訊錄的作為對象的源,但是在細節上 Kik 增加了讓用戶主動搜索添加用戶的功能,從用戶體驗上來講,一個是對過去 IM 的體驗習慣很好的過渡, WhatsApp 完全依賴通訊錄的模式,多少讓人非常被動,尤其在初裝以後。
  3. WhatsApp  為啥要收費?
  4. 另外相比於 Kik 的專注於用提供用戶最佳的聊天體驗,WhatsApp 似乎更有興趣在基於通訊錄的基礎上提供更具創新的工具探索,只是目前提供的傳文件、位置分享、聯系人的分享互動,不夠來的殺手锏,而且這些需求確實存在,但相比聊天這樣的持續性的需求,更像是沖動性需求。在推廣上勢必會增加難度。

基於通訊錄的關系網絡創新的機會

如果說實時反饋是對傳統短信的主動創新的話,那麼我想另一塊的立足點就是基於通訊錄作為用戶的來源。這個也是這篇文章想主要探討的方向。 王煜全在多個場合強調通訊錄作為一塊顛覆性創新的金礦,是創業者們可以以此去挑戰 QQ 的很好的平台。很明顯我們在 Kik 和 WhatsApp 的成功路徑上可以看到的這樣做的好處。

  1. 更快更智能的導入現有的用戶關系
  2. 用戶在使用一個新的通訊工具以後不需要去維護一個新的網絡。
  3. 限制了這種互動行為在自己的真實社交網絡之內,因為封閉,帶來信用價值
  4. 有利於在熟人之間推廣,通常都有對方的號碼,只要對方安裝以後,可以順利看到自己,這個體驗在對很多第一次使用的同學,這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對於象 Kik 這樣的創業者來說,借助已存在通訊錄網絡,可以免去自己在培養用戶的同時,再去發展一張用戶之間的關系網的成本——而直接借助這張網去輻射用戶!同樣我們假設 Kik 在 15 天之內獲得了100 萬個客戶端,假設這些客戶端之間是使用 Kik 號,這些 Kik 號是孤立或者僅有一條單一的連線,那麼這個網絡毫無疑問是非常脆弱的。任何社交網絡的發展過程中,用戶數都是伴隨者關系同時發展的,而一張網絡的關系越密集,其穩定性以及價值也就更明顯。

時至今日互聯網的大佬格局初定,國外 Twitter 和Facebook  以及 Google Accounts 掌握著三大張互聯網的用戶關系網。這三張網絡很明顯著存在差異,面向不同的關系基礎而建立(也有相當部分的重合),這裡補充一點,不知大家是否感受到,通過 Android,Google Accounts  可以掌握的網絡從基於 email,順利擴張到通訊錄好友的關系。國內的形勢也必將如此, QQ 毫無疑問擁有一張全世界互聯網公司都羨慕不已的關系網絡,人人、開心都擁有著各自的關系網絡,我們拭目以待的看他們是否會開放,還是象騰訊那樣,更執著於自己去做開發。

對於初創企業來說往往也沒有勇氣去自主建立自己的網絡,也似乎沒有這個必要, 因此國外的 startup 項目中,很多都支持 Twitter 或者 Facebook 或者 Google Accounts 直接登陸,想借助這些成熟的關系網去推廣,或者直接在這些關系網絡上去進行應用的縱深。但是寄存於他們平台之上,多少有些不情願, 這個時候,當我們發現象通訊錄這樣對社會現實關系高保真的,並且不隸屬於任何一個大公司的,基於通訊錄的社會關系網絡,發現我們可以去利用它的時候,無疑是一個機會。

Kik 類工具之爭說到底是關系網之爭

我們看見從對這些軟件的好友關系的來源、對通訊錄的應用、對本身手機號碼的自帶的利用的幾個設計思路來比較,發現這些軟件還是有明顯的布局的差異的。

國內應用軟件用戶關系的形成與來源比較

很明顯的我們從表格中,可以看見大部分的軟件還是以手機通訊錄作為聯系人基礎,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和米聊的選擇。

微信的選擇其實也完全是在意料之中,騰訊選擇了以 QQ 好友作為用戶基礎,6 億用戶的用戶基礎足夠可以叫板通訊錄,因此剛使用微信的感受是這個是 QQ  Lite 版,為 QQ 用戶打造一個適合在手機上互動的輕量級工具,但是我對微信的設計過程中 ,需要重新設定昵稱等設計有點不解。在眼下階段,如果騰訊也跟著從通訊錄入手的話,首先毫無優勢。如果嘗試跟 QQ 網絡去整合未嘗不可,但是 QQ 不是使用實名,兩者整合的難度還是很大,非常容易帶來糟糕的用戶體驗,類似的事情在 WP7 中已然發生(Live 帳號與通訊錄之間的無縫) Android 手機通訊錄曾經花了我整個晚上去整理過去的郵件聯系人並且跟手機聯系人合並。

米聊的選擇是郵件聯系人為主,並且設定米聊號,在這裡我們甚至可以理解為雷軍試圖打造一個全新的適用於手機的社交網絡,並以此作為起點, YY 語音可以在專業領域獲得市場,但是很難在桌面系統去跟騰訊對抗,對用戶來說,也不可能再接受一個可以替代 QQ 的客戶端。但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機會來了, MIUI 的支撐下,米聊是不是可以做的比 MSN 更好呢?至少再這裡會有足夠的想象空間 。我個人覺得也只有角度來考慮,可以理解米聊完全放棄通訊錄,而是要自建關系網。

Kiki 赤裸裸的山寨了名字和功能,效果上還是達到了宣傳的目的,但是長期以來,產品只是在集團內測的階段,且問題多多,這實在不是一個大佬該所為。從初步的體驗來看,應該是最象 Kik 的一個產品,並且可能會有一些跟通訊錄功能的交互。

基於通訊錄的關系網在整個社交系統中具有最核心的地位

在看到騰訊嘗試在自身 QQ 網絡上做了一個微信, 米聊的的野心初現,打造自己的關系網絡,那在中國,我們是否需要一個類似 Kik 的純粹的基於手機通訊錄的的聊天工具呢?  Kiki 、Vimi 以及友信都在這條路上走,我們拭目以待( Kiki 、Vimi 象 Kik 的復制品而友信更像 WhatsApp 的仿照者)。

我覺得這些產品都會一同瓜分短信的市場是毫無疑問。我相信最終會有一家專注於通訊錄聊天服務提供商的類似 Kik 的服務商,但是他是否能與 Kik 一樣順利成長,能在整個聊天市場中占有份額,還是有蠻大的變數,並且國內有前後騰訊,後有米聊這樣的,加上國內短信資費靈活等客觀環境,  國內類似 Kik 服務商的創業難度可能要大不少。 相反倒是不用擔心運營商的態度,運營商可以封 VoIP 但是不能封 Kik 類服務,話說回來,如果現在飛信團隊能抓住這個機會,把產品做好,並且突破運營商限制,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這本該就是運營商最應該去挖掘的機會。

緊接著,或許會有開心聊、豆瓣聊就跟 Messenger Facebook、校內通一樣。很明顯我們可以看到又一場 IM 亂戰,這一場 IM 之爭 ,本質上就是關系網的之爭。在移動終端上用戶可以接受同時在線的 chat 工具 肯定要少於 PC 上的 IM 工具個數,人們會根據的自己生活重心,生活方式,選擇最合適自己社交方式的溝通工具,很多用戶在取捨上一定會有相當的困擾,這個時候會不會催生一些類似 Meebo , IM+ 類似的工具廠商呢?

除此之外也有象速聊這樣選擇自主注冊,在沒有強大資源的支撐下,並且在產品做的並沒有任何優勢的前提下,生存會比較艱難。

聊天服務是通訊錄產品的基礎?

無論各個軟件把用戶關系的定位如何,可以看到文本的即時通信服務是這些工具的基礎功能,這個也是 Kik 的發力點,與能夠成功的關鍵所在。在 Kik 把短信體驗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之後,其他廠商很難再忽視這部分的用戶體驗, 下面的圖表我們對目前國內的軟件的關於短信基本功能做了比較

應用短信功能細節實現比較

我們可以看到消息的狀態反饋與標清支持幾乎成為軟件的標配,相信微信很快在後面的版本會加上,而友信,個信因為其應用的設計深度的與現有短信整合,甚至希望替代現有系統自帶的短信UI。

基於通訊錄產品的創新空間在哪兒?

我們這裡把從基於通訊錄的聊天產品 衍生到基於通訊錄的產品,因為我們在國內不僅看到了 Kik 的模仿者,也有 WhatsApp 的模仿者,如果whatsaspp是為了意圖突破,基於通訊錄用戶關系之間,我們不僅僅可以聊天,發圖片,這些傳統 IM 可以干的事之外,可以做些什麼大問題。 我們也可以看到國內有些廠商試圖通過不同的角度,去嘗試。

應用擴展功能比較

以上表格整理了這些軟件在除了聊天功能之外,一些功能嘗試的方向列舉,通過這個表格也可以更清楚的看見各個軟件的定位與發展方向。  Kik 因為自身明確的定位,專注聊天。 WhatsApp 象是個純粹的熱衷探索基於通信錄的用戶之間互動的可能性,並且優等生般的提供了一些標准化的常用功能。

友信乍看很像 WhatsApp 的追隨者,但是最近的版本更新也看到了開發者有非常大膽的探索,嘗試突破對方沒有客戶端的前提下的互動,事實上,如果能通過強大的 HTML5 實現在手機浏覽器上的良好體驗,讓互動由單方面發起,對方通過統一 UI 的浏覽器頁面進行互動,應該會有一些新鮮的創意 ,也不會因為雙方都需要安裝客戶端,來限制互動的對象,只要能給對方下行一條短信發起請求即可,可以是互動游戲麼?可以支持第三方應用麼?讓我們來想象一下吧。

我這裡一直列舉了 HighNote 這個軟件,事實上它甚至沒有提供好用的聊天功能,但是它在功能方面突破轉向了一個完全新的方面,HighNote 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用戶端,輸入文本(支持自定義文本格式),音頻,圖片,附件等等,上傳到服務器之後,整合成一個 web 頁面,把地址通過短信下行給對方。甚至提供了象猜謎類似的探索的互動方式。

我們是不是繼續開展想象你可以下行給你的幾個好友,一個晚飯吃飯地點選擇的功能頁面呢?這裡是不是就非常象 Google Wave 了——復雜是復雜了,但是可能性是有了。甚至我們可以考慮存不存在的這樣一個機會,適用手機的 WebApp 微應用,作為信息流,能夠通過工具在用戶之間推送,互動。我們的點對點客戶端完全可以做類似 Chrome2Phone 這樣的客戶端體驗,推送的是 app 微互動,不簡單的是一篇博客。

回過頭來看看米聊,米聊在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傳輸功能之後,更大的興趣象動態牆,以及完整用戶的資料等一些 SNS 基本功能的打造,個人覺得看到這裡米聊之心思已然凸現 ,絕不是一個小的聊天工具而已。

看到個信互動的時候,第一次打開有個非常的亮點功能,就是自動統計你發短信最多的幾個人,並且推薦對這幾個人進行推廣,明確告知如果這些人也用個信 你可以節省多少短信費用。這個真的做的非常好,相比動辄打開整個通訊錄的群發,毫無意義,事實上我們在做社交工具的時候,我們還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我們是面對的小范圍的親密好友,還是整個通訊錄,如果僅僅是前者(因為我相信最親密 10 個人的短信對話條數應該占有所有短信互動 95% 以上),那我們不如索性去深挖掘這 10 個人之間的互動,這個也應該是創新的方向吧。

總結

個人把這些應用歸類成基於通訊錄的點對點的互動應用,點對點的互動區別於現在的社會化的工具,更具私密性,針對性。如同現實中的大部分社交活動過程中都有明確的對象與動機。因此使這類互動活動更具備現實的意義。


點對點互動與傳統 SNS 互動特征差異

如果放在更長一個時間段考慮,這類應用的第一個具體實現就是 電話,接著是短信,彩信,傳統通信行業止步於此,部分省市運營商推出過呼叫簽名的服務,就是在呼叫的過程中,會在現實來電的者的簽名檔。這幾年,GSMA 聯盟一直試圖突破點對點的基礎業務能力。提出了 RCS( Rich Communication Suite )概念,並在一些歐洲運營商進行嘗試, 但是運營商實在跟不上這兩年的手機系統的進化,應用的進化,我們發現我們能過輕而易舉的繞過運營商,從功能上非常快的實現了這些應用, 就是進入第三階段,我們可以輕松的發不受大小限制的照片,視頻,各種文件, 我們可以發送地理位置,交換名片……

那麼我們接下來的要交換的是什麼呢?結合微博這樣的開放接口會怎樣的局面呢,如果我們忽略手機,把我們的筆記本和平板也做為一個通訊錄終端呢?  Kik 只是一個開始~:)

XML學習教程| jQuery入門知識| AJAX入門| Dreamweaver教程| Fireworks入門知識| SEO技巧| SEO優化集錦|
Copyright © DIV+CSS佈局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